一個悲觀的宮崎駿

宮崎駿早期作品《龍貓》不是他最賣座的電影,卻為他賺了最多錢。因為圓滾滾的龍貓很適合做成玩具布偶,幾十年下來龍貓造型授權費持續入帳。

宮崎駿把這些授權費集中起來,全都拿去買土地,不是為了炒地皮,而是把土地買下來讓它荒廢在那裡,用龍貓賺來的錢創造城市中的一點點小荒野。

宮崎駿希望自己能活到一百歲,因為他想親眼看到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,看到海水入侵東京,東京鐵塔 變成站在海中小島上,看到紐約曼哈頓被淹沒在水裡,看到世界人口銳減,所有都市裡的摩天大樓都成為空屋,荒野綠草在人類文明瓦解的地方重新占領。

這是他真正的期待,來自於他對於文明最深刻的悲觀。他懷念自己小時候成長環境裡建立的大自然關係,他越來越不能忍受小孩遠離自然,關在家裡關在電視和電腦前面,以為那樣就是生活。

有家長興奮地跟宮崎駿形容他們家的小孩多麼喜歡他的作品,反覆每天看他的動畫電影,宮崎駿會露出極為恐慌的表情,強調地說:「不可以!不可以!頂多一年看一次就好了!」

現實生活裡,宮崎駿是個對現代生活充滿憤恨與悲觀情緒的人,和他電影裡傳遞出來的氣氛,簡直格格不入。如此悲觀的人,怎麼會拍出電影來帶給看電影的小孩大人那麼多快樂與興奮感受?

因為宮崎駿生命的首要信條是:「我不要將悲觀傳染給小孩。我讓自己的悲觀在作品裡保持距離。我不認為大人應該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強加在小孩身上。小孩有充分能力可以形成他們的看法。」

換句話說,宮崎駿拍的電影,不是要表達他自己的意見、看法,是針對小孩,為了幫助小孩形成自己的意見、看法而拍的。

他比台灣絕大部分主管教育事務的人,更接近教育家,提供了小孩更好、更美的教育內容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